9月3日,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时,有一样装备特别引人注意,成为全场焦点。
它没有那种常见武器那种威风凛凛的外观,也没有粗大的炮管或者密集排开的导弹发射筒,只是一个特别显眼的蓝色圆形镜面。
这就是编号LY-1的舰载激光武器装备,正式叫做“燎原一号”。
在阅兵时,解说词这样说它:“具有效准损伤、不断攻击的明显特点,已经变成海战攻防新格局里的闪亮利器。”
这款武器一亮相,就意味着激光武器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虚构,而是真实走向了战场,从实验室走到了现实中。
名字背后的深意
2025年9月的阅兵式上,燎原一号这个名字首次亮相,随后被《兵工科技》等专业杂志披露出来。一开始,大家都猜它叫“烈炎”或“烈阳”,不过最终取的名字更有深意。
“燎原”这两个字,一听就让人联想到那句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。给激光武器取这个名字,意思挺直白的:目前这技术也许还只是个起步,用来解决一些具体难题,但它的未来潜力,绝对不容小觑。
就像一粒火星,一旦条件成熟,就能引发燎原之势。军工科研人员用这个名字,体现出他们的期望,希望激光武器技术从当前的起步阶段,未来能够在海军装备方面全面展现出更大的作为。
这种取名方式,跟我们其他武器装备的风格一脉相承,比如东风、巨浪、霹雳,每个名字都带着特殊的含义。燎原一号这个名字,不仅表达了技术上的自信,还彰显了战略上的长远眼光。
镜面背后的技术较量
燎原一号从2019年起就开始研发原型,今年2024年,在071型综合登陆舰上进行了海上试验。这个舰艇是舷号986的四明山号,满载排水量达2.5万吨,激光武器系统被安放在76毫米舰炮后方的B炮位平台上。
当时这套装置的照片在网上传开,引起了军迷们一阵热议。有人发现,它采用了像蚌壳一样的可伸缩半圆球形炮塔,平时紧闭着,使用时一拉就打开。这种安排既能保护里面的高精尖设备,又能在战斗时迅速展开,挺巧的设计。
到了2025年9月的阅兵现场,燎原一号全部展现出来,完整无缺。而最吸引人注意的,就是那个蓝色的圆形镜面。专业杂志根据对比分析得出,这个镜子的直径大概是美国海军HELIOS激光武器的两倍。
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从2018年开始开发的HELIOS系统,功率最初是60千瓦,打算以后提高到150千瓦。到2022年,美军把这个系统装在普雷贝尔号驱逐舰上,然后在2024年的测试中,成功击落了一架无人机。
镜面越大,通常意味着能集中聚集的能量越多。根据专家猜测,燎原一号的功率或许能达到180到250千瓦,这个数值比起美国目前在用的装备还要高出一截。
功率越大,烧灼的能力就越强。据官方介绍,它能够直接穿透袭来的无人机或导弹的外壳,还能破坏它们的光电引导头,甚至还能准确击中并搞坏导弹的控制系统。
这种打击方式跟传统武器完全不一样,不靠爆炸或碎片,而是利用高能光束在目标表面瞬间产生高温区域,使其失去作用或者被破坏。
成本优势改变游戏规则
激光武器最厉害的地方,不在于它看着多炫酷,而是它的成本核算得还挺划算。
根据公开信息,用燎原一号拦截一个目标,每次的花费不算高,就差算算电费那样。而一枚近程防空导弹价格可就贵得多,动辄几十万美元,远程防空导弹更得百万级起,差距真是不小呢。
这样的成本差距,在应对无人机“蜂群”攻击时就特别明显。现在的无人机便宜得很,几千块钱就能搞定一架,可要用导弹去打,就明显有点“用大炮打蚊子”了。用几百万的导弹对付几千块的无人机,哪怕算账,也不太划算呀。
可燎原一号就不一样啦。只要舰上的发电机还在转,有电,它就能不停地打。来了一个打一个,一堆打一堆,成本几乎可以不用考虑。这种“便宜又能打”的特性,让它成为处理饱和攻击的理想选择武器。
在红海水域,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和反舰导弹常常袭击过往的商船和军舰。各国海军也在那里忙着护航,防空导弹用得老多啦。要是装备了激光武器,情况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防御体系的最后一环
这次阅兵里,燎原一号和HHQ-9C、HQ-16C、HQ-10A一起搭建了四重海上防空网。它被归为末端防空武器,也就是“最后一道防线”。
这样的定位挺接地气儿。在实战里,远距离的目标,首先由像HHQ-9C这种远程防空导弹来拦截,射程能到几百公里。到中距离范围内,就交给HQ-16C负责,射程大概几十公里左右。
距离拉近之后,HQ-10A和近防炮就上场了。如果这些防御措施都没能挡住目标,目标已经逼到几公里甚至几百米的范围了,这时候就得靠燎原一号出场救场了。
激光武器作为一种高能耗的装备,只要能在主战舰上安装使用,说明它的瞬间高电能输出问题已经搞定,而不会影响舰载雷达或者其他武器系统的供电呢。
不过激光武器也有点短板,遇到大雨、大雾、浓烟之类的天气,激光的能量会大幅削弱,效果自然就打折扣。这也是为什么不能指望它能包打天下,而是得让它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好好发挥。
这种系统化的防御策略真是高妙,没追求某一种武器的绝对强大,而是强调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。导弹负责远距离和中距离的拦截,近防炮用来应付近距离的威胁,激光武器则对付那些漏网之鱼。各类武器各显其长,相互弥补,合起来就织出一张密不透风的防空网。
从测试到成熟的路还很长
虽然燎原一号已经亮相,摆出了气势,但到现在还没正式装到现役的战斗舰艇上。自2019年起就开始进行原型机的测试,直到2024年在四明山舰上进行了海上试验,经过了好几轮的检验。
要在舰上装备激光武器,可得解决不少难题,比如技术上的突破、电力供应的保障,还有冷却系统的完善,这些都是得下功夫的头疼事。
第一件得考虑的,是供电的问题,怎么能从船上的电网里稳定供应这么大的电力,而且还不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。
第二个难题,就是散热啦,激光器一开起来,热量那叫一个大,在舰船这个密闭空间里,怎么才能把热迅速带走,保证设备不因为发热过度出问题。
第三个问题就得提到系统集成了,怎么让激光武器跟舰上现有的雷达、火控系统和指挥系统“打得配合”,实现信息互通、一块操作,协同作战。
这些难题得让科研人员一点点去攻关。从阅兵时展现的状况看,似乎已经有了初步的解法,不过想要真正实现大规模装备,还得再等一段时间才能够成熟稳妥。
配资公司介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