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99年二月,隋文帝杨坚来到了仁寿宫,计划在这里度过整个炎热的夏季。作为他的妻子,独孤皇后自然也随同前往。这对帝后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分别,总是形影不离。事实上,他们的关系如此密切,仿佛彼此的生命已经无法分开。因此,杨坚做的很多事情几乎都难以瞒得住独孤皇后,而杨坚似乎并不在意让她知道,他似乎也乐于在她面前保持一种“透明”的状态。虽然这表面上看似亲密无间,但也有其弊端。杨坚渐渐感到,自己的自由被限制了。那种被监视的感觉,使他有时觉得束缚,仿佛失去了独立空间。
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,很大程度上源于独孤皇后的善妒。她的嫉妒心可以说是极为强烈,有时候甚至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。为了说明这一点,我们可以讲一个故事。
杨坚来到仁寿宫的那年,正好是为了避暑,没想到却在宫中遇到了一位美丽非凡的宫女。她名叫尉迟氏,这位宫女的身份颇为特殊,她是北周名将尉迟迥的孙女。尉迟迥可是北周时期的赫赫有名的将领,曾深受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宠信,并娶了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女儿金明公主,这让尉迟家成为了北周的贵族之一,地位显赫,战功显著。尉迟迥被任命为大右弼,又转任为大前移,最终成为了相州总管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,随着北周宣帝的去世,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继位,而当时杨坚正掌握着辅政大权。他开始实施自己的政治计划,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取得更大的权力。在赵王宇文招为外嫁的契机下,杨坚利用这场婚事将北周皇室的诸王诱骗至京师,防止他们在外叛乱。同时,他推行宽政,收买人心。由于尉迟迥曾在北周时期享有盛誉,杨坚担心他会反对自己,于是以“会葬”为由,召尉迟迥进京,并试图让韦孝宽取代尉迟迥的位置。然而,尉迟迥并不甘心屈服,他认为自己是宇文泰的亲外甥,肩负着复国的责任,决定带兵起义,保卫北周。但最终,尉迟迥以失败告终,他在短短68天的战斗后选择自尽,而尉迟家族的男性成员几乎全军覆没,女性则被俘,被迫入宫为奴。尉迟氏也因此成了宫中的宫女。
当仁寿宫落成后,尉迟氏被调入宫中,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了即将年满六十的杨坚。尽管年岁已高,杨坚依然宠爱她,时常在宫中召见她。这种宠爱很快被独孤皇后察觉。自从独孤皇后14岁嫁给杨坚以来,两人一直是恩爱无比。刚结婚时,杨坚甚至承诺,不会与其他女子生育子女,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承诺。对独孤皇后而言,这不仅仅是杨坚的承诺,更是她对这段婚姻的期望。独孤皇后来自北方的独孤氏家族,父亲独孤信是当时权势最大的家族之一,她本身也拥有强烈的一夫一妻观念,且个性强势,喜欢掌控他人。这与当时北方妇女的教养息息相关,杨坚自然明白这一点,因此才做出了这样的承诺。
他们婚后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,几乎没有其他女子介入他们的感情。即便杨坚成为了皇帝,他依旧对独孤皇后宠爱有加。尽管后宫并非只有独孤皇后一人,但杨坚的心思并不在其他女子身上,加上独孤皇后天生的强烈嫉妒心,后宫几乎形同空置,只有嫔位以下的女子,且鲜有人得宠。独孤皇后希望的是完全的专宠。
然而,尉迟氏的出现,让本就敏感的独孤皇后感到极大的威胁。她意识到,杨坚不仅宠爱尉迟氏,甚至已经对她产生了感情。尉迟氏的宠幸频率,明显让独孤皇后感到不安。没有人喜欢这种“不确定性”,而独孤皇后尤其不容忍这一切。她决定解决尉迟氏的问题,然而,尉迟氏得到了杨坚的极大保护,独孤皇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理由来动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不愿再等待,决定采取更加果断的措施。
一天,杨坚宠幸完尉迟氏之后便去上朝,独孤皇后依照惯例与杨坚同乘御辇,但当杨坚进入议政大殿后,独孤皇后却没有继续等候,而是回到寝宫,悄悄下令暗杀尉迟氏。当杨坚结束朝政返回宫中时,尉迟氏已经死亡。杨坚愤怒至极,什么话都没说,骑上马急驰离宫,甚至不走正道,径直冲向山谷,直到进入深山二十多里,才停下。此时,高颖和杨素追了上来,劝他回宫。
杨坚一边疾驰,一边苦闷地说道:“我贵为天子,却不得自由。”高颖赶忙劝解:“陛下怎么能为一妇人放弃天下?”杨坚的怒气或许在疾驰中稍稍得到了释放,或许高颖的话让他有所触动,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后,他的情绪有所缓和。终于,杨坚在夜深时分回到宫中,独孤皇后依然守候在寝殿。她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惹怒了杨坚,但若让她重新选择,她依然会如此行事。她并不后悔,只是担心这会让她与杨坚产生隔阂。
当杨坚归来,独孤皇后立即泪流满面,跪拜谢罪。高颖和杨素在旁劝解,最终杨坚的怒气平息下来,他决定设宴庆祝,气氛恢复了平和。最终,杨坚明白,尽管独孤皇后的做法让他愤怒,但她在他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。他对独孤皇后的爱,从未改变过。
后来,独孤皇后病逝时,杨坚几乎无法承受这一打击。即便在她去世后,宣华夫人和容华夫人都受到杨坚的宠爱,但她们始终未能进入杨坚的心中。她们更多的是杨坚晚年寂寞生活的陪伴罢了。当杨坚病重时,他感叹道:“若皇后在世,我怎会沦至此?”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公司介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